无人机配送应对突发障碍物,核心是依靠**“感知预警-实时决策-执行规避”的三层智能系统**,结合硬件冗余与人工备份,确保在遇到飞鸟、建筑、电线等突发障碍时能安全避让。
一、感知预警:提前发现障碍物,筑牢第一道防线
通过多传感器融合,实时扫描飞行路径周边环境,主动捕捉突发障碍,避免“被动碰撞”。
核心传感器协同工作
视觉传感器(摄像头):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拍摄画面,结合AI算法识别障碍物类型(如飞鸟、树枝、广告牌),尤其擅长识别外形不规则的动态障碍。
激光雷达(LiDAR):发射激光束扫描周边,精准测量障碍物的距离、大小和位置,不受光线影响,即使在阴天、夜间也能稳定探测。
毫米波雷达:弥补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(雨、雾、沙尘)下的性能衰减,重点监测中远距离移动障碍(如低空飞行的其他无人机、快速掠过的鸟类)。
实时数据处理与预警
传感器收集的环境数据会实时传输至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,系统通过预设算法判断障碍物是否进入“安全阈值范围”,若触发预警,立即向决策模块发送信号。

二、实时决策:快速判断规避策略,避免犹豫延误
根据障碍物的类型、距离、移动速度,自动选择最优规避方案,确保决策高效且安全。
常见规避策略分类
横向绕行:若障碍物固定(如突然出现的施工围挡)且两侧有足够空间,无人机自动向左侧或右侧调整航线,绕过障碍后回归原路径。
高度调整:若障碍物在水平方向难以绕行(如横跨航线的电线),则快速提升或降低飞行高度,避开障碍(需提前确认上下方无其他风险)。
紧急悬停:若障碍物距离过近(如突然闯入的飞鸟)、无法瞬间判断规避方向,无人机立即停止飞行并悬停,待障碍离开或人工确认安全后再继续。
优先级判断机制
系统会根据“障碍物威胁程度”排序,例如:优先避让动态障碍(飞鸟、其他无人机),再处理静态障碍(建筑、树木);优先保障自身与地面人员安全,再考虑配送时效。
三、执行规避:精准控制飞行姿态,确保动作可靠
依靠高性能动力系统与飞控算法,精准执行决策指令,避免规避过程中出现失控或二次风险。
动力与姿态控制
无人机的多旋翼动力系统(如四旋翼、六旋翼)具备快速响应能力,可通过调整不同旋翼的转速,实现瞬间转向、升降或悬停,确保规避动作平稳。
冗余设计保障
部分用于配送的无人机会采用“动力冗余”(如六旋翼备份其中一个旋翼故障)、“传感器冗余”(多组摄像头/雷达交叉验证),即使单一设备出现故障,仍能维持基本规避能力,避免坠毁。
四、人工备份:应对极端情况,填补智能盲区
当智能系统遇到无法判断的复杂障碍(如突发的大型人群、不明漂浮物)时,人工远程操控可作为最后保障。
实时画面回传与人工干预
无人机通过4G/5G或卫星信号,将飞行画面实时回传至地面控制中心,若系统触发“高风险预警”,人工操作员可立即接管控制权,手动操控无人机规避障碍。
预设应急方案
针对常见的极端场景(如突然失联、传感器全部故障),无人机预设“应急返航”或“安全迫降”程序,例如:自动飞向最近的空旷区域迫降,避免在人口密集区失控坠落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