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机配送如何防止信号干扰
2025-11-17 16:51:15

  无人机配送通过“信号选型+抗干扰设计+环境规避+技术防护”四重措施,可有效降低无人机配送的信号干扰风险。

  核心防干扰措施

  优选抗干扰信号方案:主流采用GPS/北斗双模定位,搭配GLONASS增强定位精度;图传和控制信号选用2.4GHz与5.8GHz双频段切换,避开WiFi、蓝牙等常见干扰源。

  强化设备硬件防护:搭载跳频技术,信号受干扰时自动切换信道;加装信号放大器和屏蔽罩,减少电磁辐射干扰,提升信号穿透能力。

  规避高干扰环境:配送路线规划时,避开机场、基站、高压线路、雷达站等强电磁区域;恶劣天气(暴雨、雷电)暂停配送,避免气象因素影响信号传输。

  冗余设计与应急保障:内置惯性导航(INS),卫星信号中断时可短时自主飞行;设置失控返航、低电量自动返航功能,防止信号丢失导致坠机。

  辅助优化手段

  定期更新固件和导航数据,提升设备对复杂电磁环境的适配能力。

  配送前进行信号强度检测,对干扰严重区域提前调整路线。


1735271871.jpg


  如何检测无人机配送的信号强度

  检测无人机配送的信号强度,可通过设备自带系统快速查看,也能用专业仪器精准测量,还能借助算法做深度检测,适配配送前的预检测和配送中的实时监测,具体方法如下:

  依托无人机自带系统与地面站,快速查看基础数据

  这种方式无需额外设备,适合配送现场快速排查。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和配套地面站会实时采集并显示信号相关数据,比如GPS/北斗定位信号、数传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(RSSI),通常以dBm为单位。一般信号强度大于-90dBm即为正常可用状态。同时地面站还能记录信号强度随飞行位置、高度的变化曲线,若数值频繁大幅波动,可能意味着飞行路线存在干扰或遮挡,方便及时调整配送路径。

  使用专业仪器,开展精准定量检测

  该方式适合配送前的链路测试或信号异常时的深度排查,数据精准度高。一是用信号分析仪,将探头连接到无人机接收端天线接口,可直接测量接收信号强度,还能连接发射端测量发射功率,确认是否与设备标称值一致,误差需控制在±1dBm内;二是用频谱分析仪,在配送区域扫描无人机工作频段,既能观察信号强度和稳定性,还能通过移动探头定位干扰源,提前规避信号干扰区域;三是用场强仪,在地面固定位置或沿配送路线移动测量,直观获取不同点位的信号场强数据,辅助绘制信号覆盖图,规划最优配送路线。

  借助专业算法,进行深度信号检测

  这种方法适合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配送区域信号评估。比如采用功率谱对消算法,先收集无人机在配送区域内的信号并转为数字信号,再分解为多帧数据,通过周期图估计算法得到每帧数据的功率谱密度,进而算出平均功率谱密度;接着对平均功率谱密度分段并计算每段谱线强度和与总强度和,通过分段对消提取检验值;最后和预设门限值对比,若多个时间段的检验值均超出门限值,说明该区域信号稳定,适合无人机配送作业。